搜索
导购新闻

天能“智”取新能源电动车300亿市场

2014/10/15

今年7月以来,新能源车利好政策不断,加大了补贴力度、给予牌照优惠、加快充电桩建设、免征车辆购置税等, 特别是新能源公车采购方案的出炉,意味着新能源车将迎来超过300亿元的市场份额。随着新能源政策的不断落地,特斯拉的鲶鱼搅动效应等强力刺激下,无论是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实体企业,都掀起了一股新能源汽车热。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未来300亿市场引发各界热烈关注,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已突破2.59万辆,呈翻倍增长,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刚刚兴起的新能源汽车依然面临着诸多技术的制约与挑战。

 

对此,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强调“创新驱动,产学研用结合”。搭桥产学研,企业可以“联姻”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产业等,与院士对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力,进行产品研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事实上,国家一直都大力支持产学研这种长效循环的反哺机制。党的十八大就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电动车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必须依赖于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的充分合作。同时,我也坚定不移的有这么一个信念,就是需要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曾在世界电动车大会上强调产学研的重要地位。

 

早在2012年,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天能集团就应邀来到香港理工大学,与院士商讨新能源和环保电动车项目。近日,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文効忠等又造访天能,双方就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交流。

 

对此,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非常看好与天能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他表示,“希望企业积极支持大学的突破性研究,只有在大学实验室里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长期的研究才能成功。同时大学也应尊重企业的商业发展现实,并积极通过企业将研究成果应用在社会。”

 

据介绍,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天能集团,多年来,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的优势,在科研成果转化上 “开枝散叶”。天能积极主动对接高校资源,与德国柏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学校牵手,并打出一个个漂亮的“组合拳”:在人才管理培养上,天能与浙江理工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联手华南师范大学开发新品,天能在新型储能电池研发上取得重大成果;针对技术研发,天能同浙江工业大学共同成立新能源工程中心,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

 

凭借独具特色的“产学研”技术发展模式,天能先后推出了气相二氧化硅胶体储能电池、铅碳“超级电池”等具有领先性的产品,全面打造“天能智造”,引领行业的创新发展。去年,天能更是重磅出击,联手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等行业上下游30多家单位,建立了 “新型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新型电池产业向纵深发展。